怎样解决“管得着看不见、看得见管不着”这个当前基层治理方面的突出短板?今年6月,山东省济南市委编办从明晰县乡职责、规范“属地管理”入手,着眼于为基层减负降压,按照“编清单、严准入,促协作、强管理,建机制、优考核”的思路,通过“编制清单、细化流程、建立机制”,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经七路槐荫广场附近两处线缆外露,不仅影响市容,还有漏电等安全隐患……”前不久,当槐荫区“街呼区应、上下联动”区级指挥调度信息平台收到这张来自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的“呼叫单”后,仅仅一个小时,区城管局、区工信局、区市政工程服务中心、区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区交警大队等部门与街道工作人员就共同到达现场。
“谁的孩子谁抱走,谁的责任谁来扛。”在排除了区交警大队的线缆归属权后,区工信局第一时间联系了各大运营商,确定了线缆归属权所在公司。区城管局作为牵头部门,联合该公司制定了整改方案。3天后,该公司更改了线路走向,并拆除了原破损设备,还给居民群众一个安心、整洁的生活环境。
“槐荫区这么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恰恰就是济南市规范‘属地管理’工作、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的一个生动实例。”济南市委编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属地管理”作为行政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明确上下级、条块间责任,推动共有工作落实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一些地方,也存在上级部门简单以“属地管理”名义把责任向下级部门层层转移、“甩锅”给镇街的情况,造成基层不堪重负、疲于应付。而处在基层工作一线的镇街虽然有能及时发现问题线索的优势,但由于没有执法权或执法力量、经验不足等原因,难以对违法行为进行及时有效处置。
明确职责边界
造成“属地管理”乱用、滥用的根本原因在哪儿?是镇街之间共同事项的职责边界不清晰,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不明确。为此,济南市首先聚焦“属地管理”界定难问题,精细化编制清单。今年7月26日,经市委常委会研究审定,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联合发文公布《济南市县乡“属地管理”事项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纳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城乡建设、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民生保障、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农业农村等10个领域共81项事项。其中,78项区县部门为主体责任、镇街为配合责任,3项镇街为主体责任、区县部门为配合责任。
“为基层减负,主要是解决追责过滥问题。通过理清县乡层级间责任,减少基层干部被问责的情况,不让基层的干部流汗又流泪。”济南市委编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着力以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系统梳理职责不清事项、编制“属地管理”事项清单,力求做到多领域、全覆盖、应纳尽纳,为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奠定了基础。
“颗粒化”分解清单事项
济南市聚焦操作流程规范难问题,颗粒化打造“流程图”“说明书”。他们将清单事项进行“颗粒化”分解,把基层一线可能遇到的监管情形逐一列出,并详细列举区县部门、镇街的管理执法要点、具体工作要求,实现清单事项运行流程序号、类别、名称、主体责任部门和配合责任部门、监督执法依据、问题描述、网格监管、街道综合管理、区县部门监管执法的“十统一”。
济南市还聚焦“响应平台”建设难问题,互利化打造“响应平台”。依托优势资源市民服务热线打造“响应平台”,创新性地提出了“网呼街应”模式,即网格员主动发现问题,呼叫街道“响应平台”,构建起“网格及时发现、部门快速处置、街道协助配合”的新模式,实现由被动接听为主动解决的转变。
推行“1 5 N”派驻执法体制
最关键的一招,是聚焦派驻执法队伍管理难问题,实用化推行“1 5 N”派驻执法体制。根据“在泉城全办成”文件,济南市按照“区县属、镇街管、镇街用”的原则,在镇街实行了“1 5 N”派驻执法体制,即设置1个综合行政执法中队,公安、消防、交通、市场监管、司法等5个部门派员常驻,应急、住建、自然资源与规划、园林绿化、文化等部门明确专人、随叫随到,将所有“条条”职能落实到“块块”。
“从现在的情况看,联动效应初步显现,办理效率大幅提升,松绑减负成效明显。”济南市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联动机制大大增强了职能部门的“条”和镇街这个“块”之间的粘合力,在打通部门和镇街“层级壁垒”的同时,也打通了基层工作的“最后一公里”。特别是通过完善清单“流程图”和“说明书”,突出了职能部门主责,明晰了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避免了“甩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晁明春)(完)
【责任编辑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