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各类影视剧、综艺节目的影响,我们对明代宦官的印象,通常是形容猥琐心机深沉的老妖孽:
或者是长发飘飘脸蛋儿非常光滑的不老妖孽:
实际上,抛去影视作品的虚构因素不谈,明代宦官中虽然有一批类似魏忠贤、刘瑾一样祸国殃民的罪人,但也有很多是人品正直又有文化的大明王朝优秀员工。而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宦官,并不是一咬牙一闭眼挥刀自宫就OK的……
1
读书?学问不比文化人低!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曾经立下禁令,不许宦官读书识字,以免他们干预朝政。但从历史的发展趋势上来看,封建皇帝把军政大权牢牢抓住的后果,就是自己压力山大,每天要处理好几百条业务。
面对这种情况,皇帝们很快意识到:还是要培养自己的身边人做得力小助手啊!于是,明成祖朱棣率先为宦官聘请了一些老师,教授他们文化课。宣德年间,又在内廷成立了专门的宦官学校——内书堂。
进入内书堂读书的宦官,都是年龄在10岁左右的小朋友。虽然是小朋友,但是该有的礼节一样不少:入学后先拜孔子像,再拜授课教师,还要准备一份由手帕、白蜡、龙挂香组成的“束修”送给老师。如果没有足够的财力,也可以先借贷,日后再慢慢偿还助学贷款。
▲明《徐显卿宦迹图》“司礼授书”部分,隆庆至万历年间,徐显卿在内书堂给宦官教书
至于学习的内容,既有《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也有“四书”这类文化人必读书。还有专门为宦官编写的教材,比如《忠鉴集》记载了历代宦官忠君守法的事迹、《内令》记载皇帝对宦官的训诫等。
部分学霸型小宦官,在课余时间还会自己买书来读,进一步提高知识水平。这种好学精神恐怕会令不少现代人都感到惭愧。
理论基础有了,还要训练实践能力。内书堂的一门重要课程就是“判仿”,训练宦官批复奏章,对内阁的“票拟”进行批红的能力(训练如此全面,怪不得日后会乱政)。
而内书堂的主管人员对这些小宦官的要求也相当严格。万历年间,一名叫王安的小朋友调皮好动,不好好念书,负责照管王安的宦官杜茂就拿绳子把王安绑在凳子上,逼他坐下来读书;王安不好好写字,杜茂就会拿棍棒进行体罚。对宦官的学习成绩要求这么高,真的是超乎我们的想象。
经历了这种严格的教育,明代宦官的文化素养普遍很高。明代史料中,不乏会写诗、会作文、能鉴定文物的宦官。
▲明代宦官冯保的《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藏
明末宦官刘若愚将自己在宫里多年耳闻目睹的各种事情记录下来,撰写成《酌中志》一书,更流传至今,成为研究明代宫廷史的珍贵史料。
2
拜佛?差点自己也出家了!
宦官的生理和心理上都曾遭受巨大伤害。与普通人相比,他们更倾向于信仰宗教,从中找到心灵寄托。许多宦官会在自己的住所里建一个小佛堂,每天定时烧香、敲钟,和真正的寺院在硬件设施上没有什么差别。
更富有的宦官,会给寺院捐款或者干脆自己建造寺院。明人王廷相的《西山行》诗中写道:“西山三百七十寺,正德年中内臣作。华缘海会走都人,碧构珠林照城郭。”可见宦官们在北京西山建寺之多。
▲北京法海寺就是由宦官组织修建的寺庙
明代万历年间,南京栖霞寺殿宇破败、千佛岩佛像剥落,寺僧打算修缮一番。宦官客仲听说这个消息以后,不仅捐助了一大笔修缮资金,还亲力亲为,参与修缮活动,和建筑工人们一起挑土搬石头,被后人称为“有明一代栖霞寺最有力之护法”。
▲南京栖霞寺千佛岩
还有笃信佛教的宦官,因为职场失意,偷偷逃出皇宫,出家为僧。虽然皇室曾经下发命令,让各地寺院严查僧人的来历,如果发现是逃跑的宦官,要把他们送回官府,但看起来这道命令似乎并没有什么用。从明初的宣德,到明中后期的万历年间,宦官出家的记载史不绝书。至于吃斋念佛、在家修行的宦官,就更多了。
3
工作?宦官也有鄙视链!
在外人看来,明代的宦官似乎人人都大权在握,对朝廷官员总是颐指气使。事实上,在宦官的内部,也存在一条鄙视链。
从宦官本身来说,他们也像现代人晋职称一样,拥有自己的晋升体系:刚进宫的年轻宦官,只能当典簿、长随、奉御;如果表现良好,可以升为监丞;监丞再往上升是少监;少监的顶头上司才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个名词——太监。
另外,明代宫廷中的大多数宦官都在内府的“二十四衙门”工作,这二十四个部门的受重视程度也不相同。权力最大的是司礼监和御马监。司礼监掌管内外章奏,把持政治大权;御马监掌管御用兵符,把持军事大权。这两个部门的岗位是宦官们的热门竞聘岗。
而地位最低的两个部门当属直殿监和都知监——负责打扫宫廷卫生的……
在严密的等级体系下,宦官们的待遇自然是天差地别。有权有钱的宦官,不仅在工作中是领导,家里也有一批管家、厨师、园丁等人负责后勤工作。而生活在底层的宦官,则面临着值夜班、被上级领导打骂等诸多挑战。
例如,大宦官魏忠贤与皇帝的乳母客氏狼狈为奸。一天晚上,客氏的母亲在路上与一个喝高了的宦官发生争执。魏忠贤听后大怒,亲自带队捉拿了十几个在夜晚出行的宦官,把他们每人毒打一顿后,发配到老少边穷地区。
这些无端被打的宦官,可以说是很悲催了。
4
带娃?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前文提到,明代的宦官在入宫时,不过是10岁左右(甚至年龄更小)的小朋友,肯定需要人照顾。一些年龄比较大的宦官,就会在新入宫的小朋友中挑选一些有眼缘的,主动承担起带娃任务:教授小朋友知识、技能以及儒家伦理道德;精心照顾小朋友,把他抚养成人,并在未来的工作中加以提拔和举荐。
对于年轻的宦官来说,有了长辈的提拔和举荐,自己登上人生巅峰就容易得多了。比如崇祯年间有一个名叫王之佐的宦官,由司礼监掌印太监曹熙寰抚养长大。王之佐进入职场后,先是在兵仗局衙门工作,每天忙忙碌碌,钱少事多,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曹熙寰见状,便发动关系,将王之佐从兵仗局衙门直接调到了皇帝寝宫——乾清宫暖阁,每天在皇帝跟前伺候着。
在皇帝面前混了脸熟的王之佐此后晋升飞快,不过五年时间,就腰缠玉带,还得到了皇帝御赐的蟒袍。这一切,全都要归功于曹熙寰。
老宦官的这份恩情,年轻人自然不会忘记。他们不仅要管理老宦官的家务,还为老宦官养老送终,在工作中也处处为老宦官着想,简直比亲儿子还要亲。
▲成都地铁7号线修建时发现的宦官墓葬群,墓主多为蜀王府太监(图片由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提供)
这种大小宦官结对子的行为,有一个非常形象的词来描述,叫做“拉名下”。其中,年长的宦官被称为“本管”,年幼的宦官被称为“名下”。
本管与名下之间这种既像父子又像师徒的关系相当稳固,多能持续终生,甚至延续到死后。本管去世后,承蒙他照顾的“名下”仍然会尽力为死者及其家人争取利益。有的年轻宦官还提出请求:我死了以后,也要葬在我干爹的附近!
▲北京田义墓,埋葬了十几位宦官,其中不乏田义的“名下”
万历朝的宦官张维,甚至为他的“本管”张宏守孝三年。万历皇帝对这种事情似乎也见怪不怪,在碰见张维的时候,还亲切地慰问道:“你守孝守完了没?”张维感激涕零,连忙谢主隆恩。
▲万历皇帝画像
年长的宦官把年轻的宦官“拉”到自己“名下”,为年轻宦官提供保护和照顾;年轻宦官长大后,又忠诚于年长的宦官,借此巩固和提升自己的地位。明代宦官的政治派系,就是在这种关系中逐渐形成并壮大的。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