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傍晚,华灯初上。在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在中达逸景广场夜市,人声鼎沸,香气扑鼻。臭豆腐、烤肠、水煎包、羊肉串……人们穿梭于热闹的美食摊位间,感受热闹的烟火气。孩子们在游乐区开心地玩耍。“这里有130多个摊位,客流量高峰时能达到3000至4000人。对市民来说,多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对于摊贩来说,多了挣钱的渠道,让更多的人腰包鼓起来。”中达逸景广场中绿物业经理黄惠英说。
集合多元业态的中达逸景广场夜市,打造集“食、游、娱、购”等为一体的休闲消费场景,促进了夜间消费。来自江苏盐城的“好想来”加盟商童东泉,在中达逸景广场开了家“好想来”零食店,顾客熙熙攘攘,选购零食。童东泉说:“夜市人气旺,也带活了我们零食店的经营。每天晚上6点到10点,顾客有二三百人。这里营商环境好,有钱赚,我越干越来劲儿。”牡丹区政协委员郭丽,通过招商引资让“好想来”项目落户牡丹区。“看到客商有钱赚,对菏泽的营商环境满意,我感到很欣慰。夜经济搞好了,升腾烟火气,多方受益。”郭丽说。
不仅在城市,夜间经济在乡村同样精彩。在菏泽市牡丹区沙土镇花园路市场,烧烤店老板王磊一如既往地忙碌。“我每天晚上6点多开始营业,正常情况下一晚上收入六七千块钱,周末节假日能过1万元。”王磊告诉记者,不仅如此,为了照顾生意,他找来3名村民到店里打工,每人每月发3000多元工资。
为发展夜经济,沙土镇对夜市经营者登记造册、定点设摊,通过划定区域、限时摆摊,加强服务、温情执法等方式,激发出夜间消费活力。目前,花园路夜市有商户摊点200余家,带动4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夜间经济繁荣程度是地方经济便利度和活跃度的晴雨表。近年来,牡丹区将繁荣城乡夜经济作为促消费、保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按照“便民利商、疏堵结合、规范有序”的原则,鼓励各镇街划定夜市范围,让流动摊贩集中经营,丰富业态,打造“夜经济生活圈”。
在胡集镇仿古商业街上,柴烧鸡、烤串等美食摊点在璀璨灯光下一字排开,空气中飘散着浓浓的食物香味。“以前是农村人到城里逛夜市,现在是城里人到咱农村赶夜集、吃土菜。”胡集镇东马垓村村民马艳丽说,“我开的生态园主打炖羊羔肉,不提前预定还真吃不上。”
随着夜经济的持续升温,带动了部分年轻人“摆摊设点”灵活就业。一到傍晚,安兴镇村民刘广猛就驾车来到镇上的商业街,打开汽车后备厢,各种儿童玩具映入眼帘,很快就吸引着带孩子的家长前来挑选购买。作为夜经济表现形式之一的“后备厢经济”已成为促进年轻人灵活就业的方式之一,安兴镇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和扶持年轻人灵活就业,通过政策宣讲、专题培训、选树典型等方式,着力做好群众灵活就业的“引导员”和“中间人”。
提升夜间经济热度,关键在于创新供给、打造品牌。牡丹区通过鼓励建设特色“城乡夜市”,推动了“夜经济”向高品质、多业态拓展,成为当地居民扩大就业和带动经济增长的途径之一,让群众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也充实了居民的“钱袋子”。
(蒋鑫 郜玉华)(完)
【责任编辑 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