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航坠机地 乌克兰顿涅茨克曾经英雄辈出
来源:环球时报 时间:2014-9-3 12:08:21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王宪举】马航MH17坠落的位置是顿涅茨克,它是乌克兰的一个州,今年5月通过公投宣布成立“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但并未获得乌克兰当局及国际社会的承认。人们不禁要问,短短数月内,发生各种震惊世界事件的地方是怎样一个地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煤矿、冶金和机器制造业是顿涅茨克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当地人性格也以“刚强”著称,坚韧的性格使这里英雄辈出。
青年近卫军博物馆的长明火
赫鲁晓夫的发迹地
顿涅茨克州,面积2.65万平方公里,人口500多万。州府顿涅茨克市,是乌克兰第四大城市。1869年,沙俄时期,威尔士商人约翰 休斯来到顿涅茨克建立了几个煤矿和一座炼钢厂,城市由此而来。顿巴斯是“顿涅茨煤田”的简称,是乌克兰最大的煤炭基地。顿涅茨克人最引以为豪的是,前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领导人尼基塔 赫鲁晓夫就是从顿巴斯煤矿中成长起来的。赫鲁晓夫14岁时,跟随父亲从俄罗斯南部的卡利诺夫卡村庄来到顿巴斯的尤索夫卡煤矿工作,成为一名熟练的钳工。1914年他在这里与当地姑娘叶夫罗西尼娅 皮萨雷娃结婚。
1912年5月,年轻并具有正义感的赫鲁晓夫因为捐助工人家属而被尤索夫卡煤矿解雇,于是来到附近的鲁钦科夫矿区工作。他积极参加罢工和反战示威活动,成为社会民主工党的宣传员。1917年5月,赫鲁晓夫被选为鲁钦科夫煤矿苏维埃主席。之后,赫鲁晓夫历任鲁钦科夫煤矿副主任、彼得罗夫—马林斯基区党委书记。赫鲁晓夫先后在顿涅茨克工作20年,顿涅茨克是他在政治上不断成熟进步的地方。如今,在顿涅茨克理工大学教学主楼门口镶有一块纪念牌,上面刻着:“尼基塔 赫鲁晓夫曾在这里学习。”
克拉斯诺顿(环球网编辑配图)
“青年近卫军”的故乡
“克拉斯诺顿” 是顿涅茨克的一个城市,1912年因建煤矿而设居民点。俄语意即“红色的顿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市内青年曾组织青年近卫军在此与德国占领军进行英勇的地下斗争,现在当地设有青年近卫军博物馆。
1942至1944年德国占领者统治顿涅茨克时期,以该地区的克拉斯诺顿矿区为中心,奥列格 科舍沃伊、乌里扬娜 格罗莫娃、柳博芙 舍夫佐娃等共青团员成立地下组织“青年近卫军”。他们开展了散发革命传单、暗杀德国占领者、破坏铁路、惩罚叛徒等鼓舞人们斗志、打击敌人的地下活动,很多人献出宝贵的生命。 “青年近卫军”成员当时的“誓言”至今仍保留在克拉斯诺顿镇的“青年近卫军博物馆”。二战结束不久,1946年,苏联作家亚历山大 法捷耶夫就根据大量真实材料撰写并发表了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在苏联社会引起极大反响。苏共中央决定,全国所有教学机构都要把《青年近卫军》作为教材。全国立即掀起纪念和学习“青年近卫军”团员的热潮。
在2015年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在“青年近卫军”博物馆与“青年近卫军”有关的一些纪念物仍保存完好。在博物馆里,保存着“青年近卫军”主要成员的雕塑头像。在该组织的领导人之一科舍沃伊家门口的纪念牌上写着:“奥列格 科舍沃伊曾在这里住过。”在共青团员邬丽娅、万尼亚、谢廖沙的墓地,人们敬献的鲜花四季不断。博物馆里还陈列了外国参观者赠送的各种题词和礼物,其中有中文版的《青年近卫军》。
顿涅茨克球场(环球网编辑配图)
跳高、体操一哥一姐的家乡
在顿涅茨克数百年的历史上,除了赫鲁晓夫等政治人物外,还有不少其他领域的杰出人才。采煤工人阿列克谢 斯达汉诺夫,1935年8月30日在顿涅茨克矿区创造了一班工作时间内用风镐采煤102吨的纪录,超过定额13倍。他的劳动精神和工作方法迅速在苏联广泛传播,形成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为目标的斯达汉诺夫运动。
19世纪乌克兰著名画家阿尔希普 库因芝也是顿涅茨克人,他创作的《白桦林》、《第聂伯河的月夜》、《第聂伯河之晨》、《雷雨后》等油画,生动逼真地描绘了乌克兰的自然风景,被誉为乌克兰“19世纪最富浪漫主义情调的大自然歌手”。
在国际体育界也有两位来自顿涅茨克的顶级名人:现任国际奥委会委员的“飞人”谢尔盖 布勃卡曾六次打破撑竿跳世界纪录,1978年出生的体操运动员利利娅 波德科帕耶娃曾荣获45枚金牌、21枚银牌和14枚铜牌。
【责任编辑: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