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侯家镇林乐光扎根农村群众文化土壤 走遍38个村
来源:齐鲁网 时间:2014-9-5 10:55:02
威海齐鲁网9月4日讯(记者 隋英伟)“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小草》,就是文登区侯家镇文化站站长林乐光的人生写照。
林乐光在乡镇文化站站长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干了8年,像一棵顽强的小草,深深扎根农村群众文化的土壤,全心全意扑在繁荣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上,无私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播一片文化绿洲,让基层百姓感受到了快乐,让乡土文化得到了传承。
把群众文化的火烧起来
据了解,从学生时代就喜欢文学创作,屡屡有作品见诸报端的林乐光,是侯家镇有名的文化人。2007年,为了把镇上的群众文化工作“促一促”,镇领导找来身为招商办主任的林乐光谈话:“要想把咱镇上的文化工作搞上去,老林,非你莫属。”上任后的林乐光面临着农村文艺队伍不健全、农村文化匮乏的“烂摊子”:全镇38个村中,有17个村没有文化队伍,大多数村民在农闲时扎堆打麻将、打扑。
成为文化站站长,林乐光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串户摸底调查。38个村走了个遍,林乐光看到,在逐渐老龄化的农村,群众的物质生活提高了,精神上对文化生活也十分渴望。
他决定先通过“好村带差村”的办法,把每个村的文化生活都搞起来。侯家镇南廒村的文化活动开展得最好,林乐光就发动他们去什么活动也没有的河杨家村传艺;河杨家村文艺队起来了,又安排他们去辅导东泥沟村……文化活动的传播就像一个火种点燃另一个火种,侯家镇多数都有了活跃的文化队伍,百姓的文化生活逐渐“旺”了起来。
在走访时,林乐光发现会吹唢呐、会拉胡琴、喜好唱歌唱戏的文艺人才各村都有,但他们想展示才艺却又怕被人笑话,没有氛围、更没有舞台。
群众的需求是工作的方向,林乐光心中萌生了成立庄户剧团的想法。在征得镇上领导同意后,林乐光立即走进各村召集“团员”,把会器乐的找来做演奏员,把爱唱爱表演的请来当演员……2008年10月,文登首个“庄户剧团”——侯家镇柘阳山艺术团由此成立。
没有排练场地、没有服装道具、没有演奏乐器,成立之初的艺术团“一穷二白”。但这都难不倒一心想繁荣农村文化的林乐光,没有“硬件”就去借,没有“软件”就自己创造。没有剧本,他根据需要宣传的农村政策和农村新风尚、新变化,自己来编写;没有导演,他“现学现卖”,利用集市日和农闲时节召集演职人员进行排练,一些节目成型后就开始到各村进行演出。
文化队伍的组建,为乡村文化繁荣注入了新能量。
“我们艺术团走到哪里都是歌声一片、笑声一片。”侯家镇河杨家村党支部书记、柘阳山艺术团演员徐佃芹说,林站长帮助河杨家村组建了文艺队伍,打破了村里近30年没有自主开展文化活动的局面,使原本“死气沉沉”的村庄变得热闹起来。文化生活在为群众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凝聚起了人心,促进了农村各项工作的提升。
编排百姓喜欢的戏
“说到‘分针跟着时针转’的时候,应该抬头向上这样划下来,表示针随着日升月落来运作;而低头的动作应该用在下面说方向盘的时候。”5月29日下午一点,林乐光匆匆在食堂吃过午饭,就驾车来到距离镇政府驻地5公里外的东泥沟村,为4名艺术团的演员“讲戏”。
“分针跟着时针转”是林乐光自编、自导的表演唱《大实话》中的一句,通过说唱的形式展现农村新貌和富民政策。
“台上的演员都是周围村庄熟悉的人,看咱自己的小戏比看电视上的大明星还过瘾!”在旁边看排练的77岁村民赵锦范说,看老百姓自己的节目,心里有种自然的亲近感,白天干了一天活儿,晚上在家门口看“戏”特别解乏。
为了创作这些接地气的“戏”,每天早上四点半,林乐光宿舍的灯就会雷打不动地准时亮起。这是林乐光认为“一天最精华的时间”,他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剧本或文学创作。
8年间,仅林乐光自己就创作编排了30多件“三句半”作品。而由他和文艺爱好者自编或改编的现代吕剧《麦收时节》,小品《父子争赛》《抓阄生娃》《亲家仨》《走基层》,表演唱《夸夸今天的南鱼池》,快板书《农村新貌》《干群新歌》,三句半《环境整治就是好》等作品都深受村民的喜爱。除了为百姓编写的文艺节目外,他创作的小说、散文等多篇文学作品还在《当代小说》《南方周末》发表。
“文化的自觉性,就是文化工作者的文化能动性。通俗地讲,就是说我们的文化工作是等着乡镇领导催着干、逼着干,还是自己主动地干,并千方百计地研究怎么干着好?这是一条真干还是假干的分界线。”凭借高度的文化自觉,林乐光还担当起了“打捞”地方传统文化的重任。
2010年,林乐光在走访群众时得知,北廒村历史上曾有秧歌剧这一民间表演形式,他就广泛采访村里的老人,通过他们的口头资料进一步整理,编写剧本,编排了北廒秧歌剧《白云庵》,让这一流失多年的传统剧目重新登上了舞台。
此外,他还深入研究地方方言文化,在《威海晚报》上开设了“趣说威海话”专栏;采访侯家镇从事锔锅、桃酥加工、磨剪刀等民间老手艺人,通过文图系列展示让老手艺焕发新光彩;对文登媳妇饼的传说进行挖掘整理,发表于《威海日报》,并被列为威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给千万乡亲带来快乐
侯家镇各村的文化队伍建立后,村民们的参与热情都非常高,更把上台演出当成一件光荣事儿。
据了解,有一次林乐光组织侯家镇比较优秀的文艺队伍到区里汇演。在演出的前一晚,林乐光来到村里,边看排练边挑选演员。一名中年妇女个头太高,从队伍的协调性来说,首先就要把她淘汰掉。然而在排练间隙,林乐光看到这位妇女在偷偷抹眼泪,他就问旁边的人怎么回事,原来是她的丈夫又喝醉酒打了她。林乐光悄悄地来到这位妇女身边,问:“你怎么样?明天能参加演出吗?”“要是让我去,我就能演。”“行,那你好好演。”林乐光决定让她留在台上。
第二天演出现场,这位妇女在台上卖力地表演着,和其他演员一样脸上充满了阳光。虽然因为队伍的不协调,让他们节目失色不少,但能够让一个人在这一刻忘掉烦恼、得到快乐,林乐光认为这就足够了。
曾经有人不解地问他:“老林,你这么大年纪了,干着一个小小的文化站站长,既不能升官、又不能发财,还天天这么劳心劳力地,图么呢?”
林乐光却说:“一个人能使三五个人快乐很容易,但使几百人快乐却不简单。我负责全镇文化工作,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全镇成千上万的人得到快乐。我图的就是这个!”
林乐光一直在努力让每一个自己能够接触到的人感受快乐。有一个修鞋匠腿有残疾,一直非常不自信,但他喜欢拉二胡,就自己在家偷偷地练。林乐光进村走访,特地来到他的家里,动员他参加柘阳山艺术团。进入艺术团后,经常的排练和演出让修鞋匠的二胡技艺突飞猛进,成了演奏队伍中的主力。如今,这位修鞋匠逢集摆摊的时候也拿出二胡来拉上一阵,经常博得人们的围观喝彩,他的笑容天天都挂在脸上。
林乐光的善无处不在:参加演出时,自掏腰包请演员吃饭;演出结束时,充当司机,往返多次送演员回家;单位食堂的凳子冬天太凉,他用自己不高的薪水,买来坐垫偷偷给套上……同时,他还有一个“编外职务”,兼任长城爱心大本营办公室主任,经常与刘长城一起策划、参与开展各种公益活动,把快乐与感动带给了侯家镇以外的更多的人。
“小草在纵向上没有树高,但是有它自己的颜色;小草在横向比没有花香,但是有它不屈的性格;大地给了小草生根发芽的土壤,小草回报给大地以翠绿的颜色。”林乐光说,“不管我多么平凡,只要在这个岗位上一天就要干好、干出色,不断丰富基层文化生活,给千千万万的群众带来欢乐。”
【责任编辑: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