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曾视察上海第一百货 购买四封铅笔四块橡皮
来源:东方早报 时间:2014-9-5 14:46:40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对马桂宁这个名字不会陌生。他是全国劳模、人大代表、“一看准”服务大师,更有在上海第一百货商店(以下简称“一百”)为邓小平服务的一段故事。如今,这位在柜台工作了三十四年的营业员已75岁高龄,依然精神抖擞、声音洪亮。七年前,马桂宁退休,但直到今日都常去一百转转。9月3日,上海下着大雨,马桂宁穿着一身标准的一百营业员工服——白衬衣、黑西裤、黑皮鞋出现在早报记者面前,他笑着说:“我就是个普通营业员,永远都是。”
邓小平买了
四封铅笔、四块橡皮
1992年,上海第一百货商店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百货商店。那年2月18日是元宵节,下午,守着纺织品柜台的马桂宁忽然被告知“有重要领导要来”,他想之前也常有商务部或市领导来巡视,并没有十分在意。傍晚6点后,来他柜台的“顾客”越来越多。马桂宁为这群顾客一如往常地介绍货品。“他们对我的货一直说好、可以,但就是不买。”7点之后,“重要领导”来了,竟然是邓小平,“当时来了很多人,还有他的太太和女儿,怎么也有三四十人。”
说起见到了邓小平真人,马桂宁一下子激动起来。他对那一次经历的发生时间、顺序、细节都还记得清清楚楚。由于当时的柜台不到二十平方米,只有邓小平和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吴邦国进入了柜台,其他人则将这个小柜台层层围住。吴邦国为邓小平介绍马桂宁,还开玩笑说马桂宁人称“财神爷”。马桂宁连忙向邓小平解释说,他常去各商店进行服务示范,只要示范之后这些商店的生意就会马上好起来,所以人们给他起了这么一个外号。邓小平听了频频点头。接着,马桂宁说起这方小柜台的营业情况,包括客流、销售量等。“但我感觉小平同志对这些反应不大。”马桂宁回忆起当时邓小平的神情,猜想邓小平对生意数字这些可能不大敏感。
于是,马桂宁指着当时邓小平身上的中山装,找出了相同颜色、质地的布料。“我说‘您这身料子在我这也有,您摸摸看’。”令马桂宁惊喜的是,邓小平一点架子也没有,真的摸了摸布料,“他很慈祥、很亲切。”随后,吴邦国说马桂宁还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不少文章,还出了书。邓小平听了非常高兴,握住马桂宁的手连声说好,并与马桂宁合影。“你能明显感觉到,小平同志对知识、对文化是很喜欢的。”
接着,马桂宁被叫去在三楼临时搭建的文化用品柜台,向邓小平介绍文化用品。邓小平给了马桂宁10元人民币,马桂宁就在邓小平女儿邓林的提示下拿了四封中华牌铅笔、四块橡皮。邓林还说,她父亲工作忙,几乎不逛商场。虽然这次“购物”的时间不长,但已令马桂宁印象深刻。“我们也没有为他的到来刻意封场。”后来,马桂宁听说邓小平离开商场时在一楼被一个孩子叫了“邓爷爷”,邓小平还亲了亲那个孩子。
在马桂宁看来,“邓小平的到来给了当时全国商业职工很大的鼓舞,我们感觉自己没有被忽视。” 1992年时,一百只有5个楼面营业,经营品种只有两三万种。现在一百新老楼连体,建筑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供应商品达几十万种。
他卖布不用尺子
马桂宁1973年加入上海第一百货商店,从最初的纺织品柜台到2000年后的衬衣柜台,小小的柜台一直有他满满的回忆。人们说起马桂宁,必然会提到他的一个本领——“找他买布,不用尺子,用手一比就知要买多少。多了浪费,少了不够,一分一毫,一点不差。”马桂宁因此得了个外号“一看准”,还自成了一套“马派”服务艺术。“这都是这么多年经验积累下来的。我一看身长、二看胸围、三看体型,要买多少就基本有数了。”
当年,为了让自己更专业,他还把业余时间花在各宾馆、酒店里。“我是去看人家婚礼的。”马桂宁笑着说,婚礼上人们穿的衣服往往是最考究的,“我就边看边琢磨什么人穿什么好看,那么我卖布料的时候就能为我的客人推荐了。”虽然只有高中文化,马桂宁却有自己的一套“销售法”,他习惯总结每天的销售经验,回家的时候,就把总结出的顾客心理、商品陈列技巧都写成文章。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马桂宁对布料、衣服、销售的把握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因为马桂宁服务得好,他的回头客非常多。“我不是只想着做生意,所以我会说这个货好,那个货不好,顾客会感受到我的诚意。”
马桂宁感慨现在的商店环境改变了很多。“以前供不应求,现在竞争激烈了,供大于求,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要求都和以前不一样了。”2007年退休的马桂宁现在还不时去一百看看,穿着员工服随时可以上手帮忙。“我说过我要坚定不移地为人民服务,服务到终身。现在还没终身,我当然要来。”记者 罗昕
【责任编辑:玉倩】